在精神健康领域,尤其是在《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的背景下,增强对重点人群心理问题的早期识别和干预措施变得尤为重要。传统的心理痛苦评估方法主要依赖自我报告和量表,这种方式因受到个体的回忆和理解偏差的影响,常常导致高风险人群的识别率降低。那么,有没有更科学、更客观的方法去评估心理痛苦呢?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多模态感知技术。
这种前沿技术通过分析语音、动作、图像和文本等多种情感反应,建立可靠的情感模型,可以有效识别和预测个体的心理状态。
通过收集人脸图像和声学特征,并应用深度学习技术,我们能够自动、实时地识别个体的心理痛苦。语音和面部表情,作为情感表达的基础,通常不容易被主观意识所操控,因此与量表法相比,这种方式能够更准确地反映出人们内心的真实感受。
在社交媒体上,人们通过分享生活、评论时事来表达情感,文本内容往往富有情感色彩。借助网络挖掘技术,我们可以提取特定的文本特征,并运用支持向量机(SVM)算法对文本进行情感分类,从而完成对微博用户心理痛苦的评估。
心理痛苦不仅存在于人的主观意识中,更可以通过生理信号如心率、脑电图等方式传达。借助可穿戴设备,我们可以采集用户的生理和环境数据,分析个人的心理状态,提供更加客观的评估手段。
利用多模态感知技术构建心理痛苦预测模型,可以更好地识别出潜在的高危群体。研究表明,基于神经网络的人口与生理数据模型,其准确率可达89.9%,明显高于精神科医生85.5%的诊断率。这一成果展示了多模态技术在心理痛苦检测领域的巨大潜力。
在干预层面,结合多模态感知技术的应用能够提高干预项目的交互性和参与度,从而提升治疗效果。例如,一些研究者利用人工智能宠物狗“Aibo”在临床护理中,通过与患儿的互动,营造更为轻松的氛围,帮助减轻孩子们在医疗过程中感受到的痛苦。
多模态感知技术为心理痛苦的评估、监测和干预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其意义深远,期待未来能在健康管理领域发挥更大作用。
(引用:成荫、郑力、丁淑怡等,2024年,中国护理管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