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光源的色温是指光源发射光的颜色与黑体在某一温度下辐射光色相同时,黑体的温度。研究表明,照明环境的光源色温对人体昼夜节律和环境温度变化时的体温调节和热平衡都起到一定的作用,色温还会影响到人们对视觉环境的感知。由于当今人们对照明品质的高要求,可调色温的灯具已经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2、目前常用的led色温调节技术有以下三种:通过红、绿、蓝、白光四色led混光产生不同色温白光技术,也称rgbw技术;采用多芯片集成白光led,通过芯片组合的选择和切换实现色温可调;由低色温白光led和高色温led混光和亮度调节实现色温可调,即冷暖白光led混色技术。
3、随着大功率led电源智能灯具的发展,对led电源智能灯具的不同场合需求也越来越多,上述led电源智能照明灯具方法对应的色温较为单一,需要一种色温调控范围更广利用率更高的led智能照明灯具来适应市场的需求。
2、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led色温调控装置,所述led色温调控装置包括外接端口、主控制器、第一nmos管、第二nmos管、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和第三三极管;
3、所述外接端口与外接控制元件通信连接,ad数据由外接端口与外接控制元件通信连接过程中产生;
4、所述主控制器与所述外接端口通信相连,所述ad数据经过所述主控制器并通过主控制器输出pwm信号的占空比数值;
5、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和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与所述主控制器通信相连,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和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与所述第二nmos管的栅极通信相连,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电源端,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接地,所述pwm信号由所述第一三极管和所述第二三极管放大后输送至所述第二nmos管和所述第三三极管;
6、所述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电源端且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通信相连,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所述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还与所述第一nmos管的栅极通信相连,所述pwm信号经过所述第三三极管取反后输送至所述第一nmos管;
7、所述第一nmos管的漏极作为所述led色温调控装置的第一输出端,所述第二nmos管的漏极作为所述led色温调控装置的第二输出端。
8、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led色温调控系统,所述led色温调控系统包括上述led色温调控装置,还包括两种不同色温的led灯具;
9、所述led灯具设有负极和正极,所述led灯具的负极均接led电源,所述led灯具的正极分别接所述led色温调控装置的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
1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led色温调控装置,通过外接端口采集ad数据以达到判别需要输出的占空比信号的大小,通过nmos管之间的互补导通实现调节色温的目的;电路采用nmos管作为开关来控制灯具的通断或亮灭,使得调控装置简单可靠且没有机械寿命限制,此外调控装置采用模块化设计方法,可按需拆装,方便快捷,以解决相关技术中led电源智能照明灯具的色温单一问题,提高了用户可选择的范围及灯具的利用率,以适应led智能照明灯具进一步的市场需求。
1.一种led色温调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led色温调控装置包括外接端口、主控制器、第一nmos管、第二nmos管、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和第三三极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led色温调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接端口包括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主控制器通信相连,所述第二接口接地。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led色温调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接端口采用串联电阻分压方式;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led色温调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接端口采用可调电阻分压方式;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led色温调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led色温调控装置还包括线所述的led色温调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线性稳压器的输入端与接地之间设有第一充电电容;所述线性稳压器的输出端与接地之间设有第二充电电容。
11.一种led色温调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led色温调控系统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0任一所述的led色温调控装置,还包括两种不同色温的led灯具;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LED色温调控装置及系统,属于LED照明技术领域。该LED色温调控装置中,通过外接端口采集AD数据以达到判别需要输出的占空比信号的大小,通过NMOS管之间的互补导通实现调节色温的目的;电路采用NMOS管作为开关来控制灯具的通断或亮灭,使得调控装置简单可靠且没有机械寿命限制,此外调控装置采用模块化设计方法,可按需拆装,方便快捷,以解决相关技术中LED电源智能照明灯具的色温单一问题,提高了用户可选择的范围及灯具的利用率,以适应LED智能照明灯具进一步的市场需求。
如您需求助技术专家,请点此查看客服电线: 建筑节能 绿色建筑能耗的模拟与检测(EnergyPlus);建筑碳排放和生命周期评价;城市微气候、建筑能耗与太阳能技术的相互影响;地理信息系统(GIS)和空间回归方法用于城市建筑能耗分析;不确定性、敏感性分析和机器学习方法应用于建筑能耗分析(R);贝叶斯方法用于城市和单体建筑能源分析 2: 过
1.振动信号时频分析理论与测试系统设计 2.汽车检测系统设计 3.汽车电子控制系统设计
1.计算机网络安全 2.计算机仿线.智能检测与控制技术 3.机构运动学与动力学 4.机电一体化技术